假山石,即太湖石。是一種石灰?guī)r,有水、旱兩種,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以“皺、漏、瘦、透”為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的更為。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前人論及假山石,能言其本:“石本無性,采后復生”。
假山石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硬石類、另一種是軟石類。
1、硬石類 硬石類的有:太湖石、靈壁石、千層石、龜紋石、黃蠟石、斧劈石等等;
2、軟石類 軟石類的有:礫積石、上水石、蘆管石、雞骨石、浮石、海母石等等。
硬石類不易雕鑿,不太容易做成自己想要的形狀。相對而言軟石的質(zhì)地松軟,多間隙,有利于苔草生長。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軟石假山的盆景就會充滿綠色盎然,所以軟石在民間也有“活石”的別稱。
假山石,假山盆景內(nèi)可注水,間或以舟橋、亭樓、水風車、動物、人物等構件對盆內(nèi)景觀進行點綴,還可配以小植物甚至是樹木裝點。通過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出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園林藝術作品。使河山的美景濃縮到一起,并再現(xiàn)于盆中。
假山石是由石灰?guī)r遭到長時間侵蝕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jīng)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干石則是地質(zhì)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能體現(xiàn)“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的更為,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疤敝袊糯耐媸⑵媸ㄓ⑹?、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盛產(chǎn)出于太湖地區(qū)而古今,是一種玲瓏剔透的觀賞石頭。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chǎn)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tài)的碳酸鹽巖統(tǒng)稱為“太湖石”。
假山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自古以來,石頭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石頭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歷史.自盤古開天以來,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與石頭有關的動人故事。有史料記載的賞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于世的。
假山石,假山廣泛建立在公園、風景區(qū)、廣場等地,建假山所用的假山石主要是自然形成的、不規(guī)則的奇石。形狀各異,千奇百怪。經(jīng)過能工巧匠的排列組合便形成了假山。 假山石大致分為太湖石、黃石、靈壁石、千層石等幾類。
太湖石
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宛轉(zhuǎn)、險怪勢。一種色白,一種色青而黑,一種微黑青。其質(zhì)文理縱橫,籠絡起隱,于石面遍多土幻坎,蓋因風浪中充激而成,扣之微有聲。采人攜錘鏨入深水中,度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此石以高大為貴,惟宜植立軒堂前,或點喬松奇卉下,裝治假山,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鮮矣。
天然的太湖石有青色、白色、黑色三中,太湖石以丑,漏,透為美,質(zhì)地堅硬,是中式庭院中常用的假山石材,也叫窟窿石,是的四大玩石之一。
吸水石在假山界太常用了,因為重量輕,屬于軟石,施工起來也非常的方便,所以是常用的假山石之一,幾乎各地做假山的商家常做,有經(jīng)驗的就是做吸水石假山。其特點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植物很容易在吸水石上成活生長,自帶“生命力”。
龜紋石也是假山石中常見的石材。因石紋縱橫排列酷似龜殼而得名。此石石材堅硬,是修駁河岸,堆積的一種石材,還是室內(nèi)假山的選擇之一。
英石,又稱英德石。具有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觀賞和收藏價值,被列為中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顏色主要以黑色、青灰色為主。天然英石的特征是條紋分明,擺放疊置出來的假山美觀好看,近幾年英石漸漸開始流行用于假山,草坪點綴擺放觀賞造景設計,魚缸景觀擺放觀賞等等。天然英石規(guī)格有所不同,小英石適用于小點綴搭配綠植花草,英石疊石,英石峰石,大英石可以制作假山搭配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