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
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征和個別特征。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征,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征。掌握這些特征就可以了解它們是什么時代的錢幣,什么種類的錢幣,并根據(jù)這些特征區(qū)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征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jié)構(gòu)、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
了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征和個別特征,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zhèn)渭捌鋬r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一枚與其時代特征和個別特征差得很大的貨幣,應(yīng)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鑒定、就可確定其真?zhèn)巍?br/>
前人鑒定錢幣主要使用
文、質(zhì)、聲、色、神、味
六字來分析,其中文是指錢幣文字及圖案氣息、風(fēng)格,質(zhì)是指錢幣形制、工藝、幣材成分,聲是指錢幣聲音,色是指錢幣銹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味是指錢幣的氣味。
文字及圖案氣息、風(fēng)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征相符合。從文字(圖案)風(fēng)格可以說是錢幣鑒定的一個難點,因為每個人的欣賞的觀點不同,對一枚有爭議錢幣可能得出結(jié)論相差甚遠,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達成共識,如先秦及戰(zhàn)國、秦時時代的鑄幣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別也特別多,基本沒有相同的,文字雖然是匠人信手來,但毫無匠氣,舒展流暢,自然生動,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幣者,字體多雄渾有力,粗壯大氣。
圖案鑒定主要運用于花錢中,每個時代的花錢圖案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征,這不是本文的,在這里就不多談了。洪武通寶花錢和長命富貴花錢一組運用錢幣文字(圖案)鑒定錢幣,不但要熟悉同一時期的文字風(fēng)格,好具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或書法的鑒賞能力及隔,這點對初學(xué)者可能要求有點高,不過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時間一長,自可成竹在胸。
注:下面有關(guān)運用銹色包漿鑒定錢幣的文章摘錄自鄭家相先生大作,目前,坊間許多錢幣中辨?zhèn)尾糠侄喑涏嵓蚁嘞壬?,張某也借來一用,因現(xiàn)在造偽方法也發(fā)生許多變化,有些方法已不太適用,張某斗膽,在中間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出土古錢歷經(jīng)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錢由于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因為出土的古錢都有綠銹,所以偽造古錢施以綠銹,方能*真,偽造綠銹的方法有五種:
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jīng)過二三年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銹了;(注:現(xiàn)在有部分偽品,入土何止兩三年,可能是入土十年左右,再加入酸液等物質(zhì),現(xiàn)在取出已是硬綠銹滿身,殺傷力很大,我和一位泉以前曾經(jīng)交過學(xué)費,這種錢的銹說來也不是天衣無縫,綠銹的顏色偏嫩,比較浮。)
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diào)涂偽錢上面,便成紅綠銹。其弱點與前述相同。(注:現(xiàn)在造紅銹多采用種方法或用樹脂、油漆等涂在錢上,多做成半傳世古)
總之,紅色不能立,一定要配合綠色或藍色或傳世古。
出土古錢顏色還有紅、綠、藍三色的,作偽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膠水、松香、瓷漆三種來配合,但造此種三色偽錢的甚少。(注:從目前筆者所見到的偽錢來看,造紅、綠、藍三色偽錢的不多)
古錢有的是歷代流傳下來,并沒有埋入土的,所以多數(shù)圓錢沒有紅綠銹,僅在錢的表面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也有的雖然埋入土中過,但出土后經(jīng)日久摩擦,紅綠銹大半脫落,僅在少數(shù)處尚殘留一些綠色或紅色,(注:也有留有藍色。銹留下的多少與盤玩的時間與坑式,如果玩的時間短,銹也會留下的比較多)其余部分都已變成黑褐色的銅質(zhì),這種稱為半傳世古。偽造這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后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fā)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jīng)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此種偶帶有紅色銹的。
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xiàn)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fā)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真正的傳世古雖是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F(xiàn)在許多傳世古的假錢多是在煤煙上熏黑后,再上蠟打光的,錢如同墨染,錢幣中根本沒有這種包漿。還有一種用真的銅銹粘在偽品上的假錢,這種方法本來是用于偽造青侗器的,現(xiàn)在據(jù)說有一批造假銅器的人轉(zhuǎn)行做古錢了,這種雖然看上去硬綠紅斑滿身,但總體感覺不自然,而且因銹比較硬,難于加工,多與錢體之間有縫隙,所以多做成滿身黃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偽造的半傳世古,目前市場上就有一批做成半傳世古的假錢,其中的紅我已經(jīng)見過萬歷背龍紋、崇禎背五工、阜昌元寶等數(shù)十枚初一看,傳世古中隱約有綠銹、紅斑,十分開門,但仔細看后會發(fā)現(xiàn)錢上好象涂了一層油或臘,用刀削或剔時容易除去。
這批錢大的一個問題是所有的不同時代、不同品種、不同銅質(zhì)的錢都是一種包漿。其實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紅斑綠銹通常堅硬異常,很難除去。但經(jīng)酸處理過的錢除外。這批錢的紅色、綠色一種有真銹粘上去的,一種是樹脂或油漆涂上去的,這批我認(rèn)為做的不好,可近在市場上看到的些泉商進了這批貨,我在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
辨別古錢的真?zhèn)危m然積累長期經(jīng)驗,也仍要處處留心,但偽錢與真錢究竟兩樣,如真錢的綠色,無論是硬綠或土化綠,都是入土數(shù)十年或數(shù),甚至數(shù)千年而成的,硬綠的硬度在非常堅硬,土化綠都是入骨的,甚至有的銅質(zhì)已化的(既通常所說的脫骨或脫胎)。
戰(zhàn)國·秦 “珠重一兩十二”圜錢
王莽時期是秦漢鑄幣工藝集大成,工藝精美,號稱鑄錢好手,工藝仍是主要采用銅范、泥陶范,很少用采用石范。東漢到南北朝主要采用泥陶范鑄錢。隋到五代時,這時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時期,有推測在隋時出現(xiàn)了翻砂法鑄錢的工藝,但無相應(yīng)的實物佐證,根據(jù)手頭有限的資料及實物。
筆者認(rèn)為這一時期是范鑄與翻砂共存的時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北宋末年。宋時根據(jù)史料的記載,采用母錢翻砂鑄錢的工藝。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戰(zhàn)國唐代、南唐錢幣一組
辨味也是鑒定古錢幣的重要方法,長期埋于土中的古幣,仔細聞的話,會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偽銹的錢幣會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長出的偽銹,除疏松粗、易脫落外,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各位泉友在購幣可以仔細聞一聞。
后和剛?cè)腴T的藏友談兩句個人在剛?cè)腴T的心得,多看,多想,少買。多看是指買一些開門的錢幣,平時多玩,不可一購了事,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