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中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fā)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fā)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于與茶性是否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