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王大凡瓷器,王大凡丁卯年瓷板畫,王大凡瓷板畫仿品,王大凡福祿壽喜瓷板畫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經(jīng)商教書。由于戰(zhàn)亂,父親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親呂玉翠做粑維持生計。王大凡兒時讀私塾3年,13歲前曾學徒理發(fā),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zhèn)投靠姐姐開的“紅店”,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立畫瓷。此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當時的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來店繪瓷,為王大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汪曉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瓷上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畫尤為。汪曉棠早年在杭州以繪紙扇扇面畫為生,書法受清代“二王”影響,繪畫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一脈相承。汪曉棠比王大凡只大3歲, 因此容易溝通,倆人由友誼發(fā)展到師徒。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的繪畫,而且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鉆研且嶄露頭角。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yè)公司、景德鎮(zhèn)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zhì)獎章,是當時惟一的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參加了由浮梁縣縣長徐仲亭等倡導,汪曉棠、王琦任副社長的“瓷業(yè)美術研究社”。該社從1922年至1924年間共吸收社員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辦師生、社員畫展數(shù)次,并針對陶瓷繪畫中不講畫理,不分陰陽,不分遠近的弊端,用中國畫理論典籍《林泉高致》等來提高紅店藝人的藝術修養(yǎng),探討瓷藝的發(fā)展。l924年,研究社慘遭軍閥洗劫離散;不久,年僅39歲的汪曉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師后,沒有消沉,而是繼續(xù)奮發(fā)、勤練技藝、博覽群書,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鎮(zhèn)瓷藝界的地位。為致力于陶瓷繪畫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
王大凡在淺降彩的基礎上,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降彩的設色,使淺降彩法畫起畫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年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gòu)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其代表“布袋羅漢”,形態(tài)逼真,神情莊重慈祥,其動感飄逸,用筆如吳帶當風,行云流水。把一個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遙的和尚刻畫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一家集景德鎮(zhèn)陶瓷瓷板畫銷售推廣,收藏品鑒定評估,陶瓷文化傳播類產(chǎn)品交易的綜合性平臺,公司主要經(jīng)營景德鎮(zhèn)陶瓷瓷板畫,大師瓷 禮品瓷 等藝術品收藏。
————— 認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