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
正規(guī)佛像,佛像成交價格,明代佛像,正規(guī)佛像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九~十世紀 大利益瑪銅彌勒立像
高27.5 公分
1,500,0 港元
190, 美元
本尊菩薩為尼泊爾早期造像,菩薩呈優(yōu)美的三折枝式站立,身體重心落于一邊。左手自然下垂托寶瓶,右手自然下垂施與愿印,這是彌勒菩薩明顯的標(biāo)識。頭帶寶冠,發(fā)髻高聳,菩薩面目清秀,眼瞼下垂,雙眉上挑,鼻梁挺真,側(cè)看呈管狀,下巴圓潤,雙唇微開,嘴角帶微微的笑容,沈靜典雅。頭后現(xiàn)火焰形頭光,上軀袒露,頸前飾瓔珞,斜披圣帶,下身薄裙貼身,裙褶自然流暢,隨風(fēng)飄垂,極富裝飾性。此尊造像給人高雅而富于裝飾美感,是一尊九至十世紀尼泊爾造像的佳作。
一般來說,明中早期的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精美,細部刻畫深入。明晚期萬歷時期的造像,一般多頭大身小,姿態(tài)僵板,無雕塑之美可言。佛像外,道教像和各種民間雜神像也很多,題材豐富,質(zhì)地多樣。明代銅佛像遺留很多,但做工精美者不多見,主要是山西地主制作的。
金銅佛造像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用來膜拜,需用一顆虔誠的心來制作;造像師的制作也不是隨意憑空,而是根據(jù) “造像量度經(jīng)”等佛教儀規(guī)來制造。加之銅材料比較貴重,在古代鑄佛像被認為是嚴肅、神秘,難度很大的工程,暗中有神明佑護。雖然,現(xiàn)代的仿品很多,作偽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但用心觀察,仔細辨別,還是能找出端倪!
以真品翻模制作。這種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偽法,乍一看整體很像,但拿在手中就會有過重或過輕的感覺,銅質(zhì)也很生硬,銹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電鍍法鎏的金,光澤極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銀法鎏金,色澤很沉穩(wěn),給人以厚實的感覺,雖然經(jīng)過長期的磨蝕會露出銅胎之色,但古意盎然,這是仿品無法比擬的,翻模的偽品往往在細部上交代不清。
以真品為范本重新制作。這些偽品往往以比較的真品為范本,而且多是以圖錄照片為參考。因為是參照平面復(fù)制立體,缺乏立體感和細部的把握,特別是銅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紋飾,更會給人貌合神離的感覺。
以款識作偽可分為真品偽款、偽品真款和偽品偽款三種銅佛像。比如,在明代早期銅佛像上加刻“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實,這反而破壞了真品的品相。“偽品真款”就是前面所說的用“東拼西湊”法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銅佛像,銅佛像是偽的,可款是真的。當(dāng)然,還可以從字體、字形上來分析。偽品偽款自然是一無可取。總之,要綜合判斷,才能運籌帷幄,買到真貨.
近年來,銅佛像在拍賣市場可謂大放異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極力追捧,成交價格也屢創(chuàng)新高,僅在去年英國邦瀚斯一場香港拍賣會上,一尊“十四或十五世紀 銅鎏金毘魯巴像”便以545萬港元成功拍出。由此可見,銅佛像銅雕有著廣闊的投資前景和升值空間。
銅佛像市場火熱,隨之而來的贗品也應(yīng)運而生。目前常見的一些粗制濫造的新銅佛像,大都散見于全國各地古玩集市,售價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識。較難識別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銅佛像,這些銅佛像制作也很,有些表面還刻意進行作舊處理,具有的欺騙性,藏家一不小心,就會上當(dāng)受騙。
佛家認為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種不同凡人的容貌,稱為三十二相,還有八十種小特征,合稱八十種好。但是這許多的“相”和“好”在造像上是無法表現(xiàn)出來,一般只有“眉間白毫相”、“頂髻相”、“手足指縵網(wǎng)相”等能明確的顯示出來。
————— 認證資質(zhì) —————
全國佛像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