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胡枝子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直立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黃色或暗褐色,有條棱,被疏短毛;芽卵形,長2-3毫米,具數(shù)枚黃褐色鱗片。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2枚,線狀披針形,長3-4.5毫米;葉柄長2-7(-9)厘米;小葉質(zhì)薄,卵形、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6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稀稍尖,具短刺尖,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危?,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色淡,被疏柔毛,老時漸無毛。
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分布于朝鮮、日本、原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 [2] 生于海拔150-1000米的山坡、林緣、路旁、灌叢及雜木林間。
胡枝子耐旱、耐瘠薄、耐酸性、耐鹽堿、耐刈割。對土壤適應性強,在瘠薄的新開墾地上可以生長,但適于壤土和腐殖土。耐寒性很強,在壩上高寒區(qū)以主根莖之腋芽越冬,在翌年4月下旬萌發(fā)新枝,7至8月份開花,9至10月份種子成熟,刈割期為6至9月,再生性很強,每年可刈割3至4次。
播種前要進行種子處理。播種前3天用“兩開一涼”的熱水浸種(即用2份開水1份涼水,當水溫降到50℃時,邊倒水邊攪拌種子)。浸24小時后撈出,放蘿筐內(nèi),在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催芽。當種子裂嘴1/3時即可播種,一般采用開溝條播,按20-30厘米開播,覆土0.5-1厘米,每畝播種量2kg。
選取粗0.5-1厘米的萌條,截成約20厘米的插穗,秋季或早春扦插均可。9-10月,當莢果黃褐色時即可采集。采種方法一般用手擼,采集的莢果晾干后搓掉果柄、清除雜物后,裝袋貯藏于干燥通風處。育苗地選中性的沙質(zhì)壤土為好。要深翻,一般不淺于30厘米。翻后作床或畦,待播種。
胡技子由于枝葉茂盛和根系發(fā)達,可有效地保持水土,減少地表徑流和改善地壤結(jié)構(gòu)。在坡耕地種植胡枝子3至5年后,使土壤的理化性狀得到顯著的改善。土壤的孔隙結(jié)構(gòu)合理。有機質(zhì)含量大大增加。在種植2年生的胡枝子坡耕地,可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率的62%以上,并可減少地表徑流18.2%。減少流失土壤32.4%。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