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白玉蘭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玉蘭是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枝廣展形成寬闊的樹冠;樹皮深灰色,粗糙開裂;小枝稍粗壯,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黃色長絹毛。葉紙質(zhì),倒卵形、寬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基部徒長枝葉橢圓形,長10-15(18)厘米,寬6-10 (12)厘米,先端寬圓、平截或稍凹,具短突尖,中部以下漸狹成楔形,葉上深綠色,嫩時被柔毛,后僅中脈及側脈留有柔毛,下面淡綠色,沿脈上被柔毛,側脈每邊8-10條,網(wǎng)脈明顯;葉柄長1-2.5厘米,被柔毛,上面具狹縱溝;托葉痕為葉柄長的1/4-1/3。
白玉蘭適溫廣泛,在-20~40 ℃以上時都能生長。我國南至云南西雙版納北至黑龍江均有分布。白玉蘭適溫區(qū)在暖溫帶到亞熱帶地區(qū),年降水 500~1 850 mm,極端氣溫對白玉蘭樹尤其是苗木生長也有影響,寒冬凍拔、土壤封凍及寒冷的干裂風易傷根、傷芽或凍壞枝干。高溫和日光曝曬易造成葉片灼傷,白玉蘭樹干長期暴露在高溫強光之下易灼傷形成潰瘍。幼苗長期處在高溫烈日之下生長停滯。白玉蘭對氣溫的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苗木上,秋季長勢旺未完全木質(zhì)化的苗木易造成凍害引起地上部分枯死。
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爪哇,現(xiàn)廣植于東南亞。我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栽培極盛,長江流域各省區(qū)多盆栽,在溫室越冬。少見結實,多用嫁接繁殖,用黃蘭、含笑、火力楠等為砧木;也可用空中壓條或靠接繁殖。
丘陵低山以及坡度平緩的林地,宜采用挖掘機全墾整地;坡度大于 15°的,宜采用挖機帶狀整地。整地深度一般為40~50 cm,寬度在 1 m 以上。清除石塊、樁蔸及根雜物。白玉蘭適合多種富含有機質(zhì)的肥料,充足的底肥可縮短緩苗期和苗木茁壯生長。農(nóng)家土雜肥、菜市場廢雜物、雞糞、鴨糞、羊糞、兔糞均可以用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這些肥料經(jīng)過充分堆漚腐熟后,在挖栽植穴時與挖出的土混合回填穴內(nèi),每穴 5~10 kg。
施肥。白玉蘭苗成活后根系向外伸展,在苗木新葉長出、新芽抽條時施少量氮肥,可促進苗木快速生長。追肥每株施用尿素 25~30 g,或氮磷鉀復合肥 30~40 g,化水澆灌或雨天撒施。追肥可視樹苗生長情況進行 1~2 次。由于白玉蘭樹生長速度快,同化作用強,年初大量開花,秋季大量落葉,需要肥力補充,尤其需要磷肥補充。培育中的玉蘭樹施肥一般以基肥為主,秋冬季結合林地管理一并施入。二年生幼樹施10%過磷酸鈣加 90%雞糞 2~3 kg/株、氮磷鉀復合肥 50~100 g/株,隨樹長大逐年增加。
立樁縮干。白玉蘭栽植后苗木因外力倒伏或生長過程中枝葉繁茂頭重腳輕造成歪斜、倒伏,會導致主干彎曲。因此,要釘樁縮干保持苗木正直生長,或通過綁扎縮干使樹干正直生長定干與修枝。根據(jù)培養(yǎng)用途而定,用于道路綠化的干要定到 2 m 以上;園林及庭院栽植的,在 0.5~1.0 m。白玉蘭節(jié)間萌發(fā)力強,在基部和主干的節(jié)間部位不斷萌出新枝,要及時修剪。白玉蘭枝條單干抽發(fā)力強,為了促進側枝生長,對快速生長的主枝條進行回縮修剪,對偏冠樹采用拉枝來保持樹冠均勻生長。為了增加白玉蘭開花量還要注意剪去內(nèi)膛枝、生長勢弱的枝條,保留優(yōu)美的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