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知母種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知母,中藥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葉由基部叢生細(xì)長披針形,花莖自葉叢中長出,圓柱形直立,總狀花絮,成簇,生在頂部成穗狀;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
果實(shí)長橢圓形,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種子,花果期6-9月。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抗旱抗寒能力強(qiáng),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長,是綠化山區(qū)和荒原的品種。
痰嗽。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研細(xì):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藥末,放在口里細(xì)嚼咽下,隨即睡覺。次日必瀉,痰嗽漸止。體弱者,不用巴豆。
久嗽氣急。用知母五錢(去毛切片,隔紙炒過)、杏仁五錢(姜水泡,去皮尖,焙過),同煎服。另以蘿卜子、杏仁,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以絕病根。
鹽、麩制取藥片加輔料食鹽2%兌水適量,吸透,曬干后,用拌料炙麩8%,用武火先把炙麩撒入鍋內(nèi),趁冒白煙時(shí),倒入藥片,用竹刷迅速拌炒至徽黃色,即可取出,置于簸箕中,稍渥,篩去炙麩,放冷。
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shí)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內(nèi)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癥,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fā)揮它的作用。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